诸葛亮为何故意让关羽放走曹操,原因不是你想的那样
2025-10-28 13:29:15 | 第一次世界杯 | admin | 6400°c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回顾了诸葛亮在选人用人方面的七大标准,包括:一是“通过问题判断志向”;二是“通过辩论判断变化”;三是“通过咨询谋略判断见识”;四是“通过挑战困难判断勇气”;五是“通过酒醉观察性格”;六是“通过利益考验廉洁”;七是“通过任务考验信用”。
那么,光讲道理不做实际行动,诸葛亮在选人用人上到底成效如何呢?
《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虽然经过罗贯中极大的艺术加工,但这些修饰并不影响我们从中汲取有关用人的智慧。诸葛亮最具代表性的用人案例,就是他派关羽把守华容道。
《三国志·武帝纪》中的记载提到,曹操的战船被火烧,带着军队从华容道撤退。当时,华容道泥泞不堪,风也特别大,导致行军非常艰难。为了能通过这条道,曹操下令让一些弱兵割草垫路,勉强让大军通过。而这些弱兵则惨遭践踏,很多人因此丧命。就在大军快要安全通过时,曹操不禁大笑。曹军的将领们都感到非常困惑,问曹操为何笑。曹操说:“刘备的智慧和我不相上下,虽然他的计谋总是比我晚一步,如果他早派人烧掉华容道,我们一定会全军覆没。”
不过,这只是史实的一部分。在《三国演义》里,故事的结尾是关羽的出现,他正是在华容道等候曹操的。诸葛亮明知道曹操会选择从华容道撤退,且预料到关羽会放走曹操,但他故意将关羽安排在此地。有人可能会认为,诸葛亮这样做是为了彰显关羽的仁义,让关羽“放走曹操”以成就自己的人格,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就像西安事变后,蒋介石并未被杀一样,这时候的蜀国也是不能轻易除掉曹操的。诸葛亮的智慧,并不仅仅体现在策略上,更重要的是他对关羽这个人的深刻了解。关羽如果不放曹操,那就不是关羽了。
展开全文
这也反映了诸葛亮的独特之处:他不仅仅依赖计算和预测,更懂得把握人的性格和情感。在面对曹操时,诸葛亮并非仅仅看好关羽,而是深信关羽的义气与智慧。即使在如此关键的时刻,关羽也会做出合适的选择。
那么,假设曹操被抓住后,刘备和诸葛亮应该采取什么策略呢?我们可以分析以下几种选择的可行性。
首先,直接让张飞杀掉曹操,可能会导致曹魏内部因继承问题发生内乱,但即便如此,曹魏的实力仍会强大过刘备。而且,孙权会趁机捞取好处,这样的做法可能会让刘备陷入更大的危机。
其次,将曹操交给孙权,也会引起巨大的仇恨。东吴和曹魏本有合作的基础,贸然出卖曹操,恐怕会破坏两国的和平关系。
第三,用曹操交换资源、装备或领土,这样的交易只会激起更大的仇恨,尤其是曹操自己会恨刘备到极点,连孙权也会不满刘备的贪婪。
第四,试图通过曹操恢复汉室,这显然不现实。刘备虽然心怀高远的理想,但从他自身的背景和家庭情况来看,他并不会真的这样做。
最后,最直接的选择就是放了曹操,但这又让刘备陷入两难。如何向已牺牲的弟兄们交代,如何面对百姓和盟友孙权,这都使得放走曹操变得更加复杂。
通过这些分析,可以看出,诸葛亮在面对复杂的用人和决策时,不仅凭借他的智慧,还在于他对人性、局势以及长远利益的深刻理解。这就是诸葛亮在历史中被称为智者的真正原因。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