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台——三足鼎立的海上丝绸之路守护者
2025-06-15 03:45:17 | 中国队世界杯出线 | admin | 8054°c
(品字形烽火台分布)
(鸡罩山烽火台)
(紫花岗烽火台)
位置:海龙湾鸡罩山烽火台
烽火台又称烽燧,俗称烽堠、烟墩,是古时边疆戍卒用点燃的烟火传递重要军情的高台,是古代至关紧要的报警设施,也是传达信息最快且行之有效的土电报。烽火台设燧长一人,戍卒数人。平日,戍卒有一人专事守望,一人做饭,其余的人参与维修、收集柴草等工作。
广海,因其突出的地理位置,成为历朝历代的海防重镇和兵家必争之地。洪武十八年(1385),皇上下诏令濒海高地广设烽火台。一旦发现敌情,则白天点狼粪放烟,夜间燃柴草举火,以可见的滚滚浓烟或冲天火光及时向各方及指挥御敌的中枢部门发出警报,做好战斗准备,发兵解危。 鸡罩山、莲花山、紫花岗三个烽火台组成不对称品字形,遥相呼应,成为广海地区海防前线的重要军事通讯联络点。
烽火台,承载着广海人民几百年防御外敌入侵的英雄历史。明景泰、隆庆、正德、嘉靖年间,抗击倭寇、驱逐葡萄牙人;清咸丰六年至同治二年,土客纷争。一次又一次冉冉升腾的烽火里都充斥着边关战事的告急和百姓生活的苦难,坚固伫立的烽火台始终守护广海湾沿海的安全。
紫花岗烽火台
位于海永无波公园内。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筑,1966年广海镇政府重修。台高4.7米,底部略呈长方形,宽8.44米,纵深9.24米;台面宽6.08米、台深6.91米,女儿墙高0.54米、厚0.42米。使用较规整的花岗岩石垒建,西面为正面,靠北部侧建有石梯级上落口,台面上有垛口。登上墩台,台中央挖有直径3米的炉膛,深约1米。它是广东现存最好的烽火台,2015年被认定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莲花山烽火台
也称烽火城。位于烽火角的莲花山顶,建于明景泰三年(1452)。有城墙、城堞、城门等建筑和土大炮。清末失修,已废。
鸡罩山烽火台
位于广海西南鸡罩山,明景泰三年建。台高5米,台的下底边长12米,台面6.5米见方,用大块花岗岩石块垒砌,台顶炉膛和挡风墙用大青砖筑。台的东西面已毁,南北面基本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