漕运码头与漷县——大运河游记之八
2025-08-23 16:47:23 | 中国队世界杯出线 | admin | 3569°c
我多次来到通州,这里是古代入京的水路必经之地,也是京杭运河之北起点,故「乃九重肘腋之上流,六国咽喉之雄镇」也。自西汉,通州初建,始称「路县」,后多次易名,乃「通路亭」、「潞县」、「通州」,文革中我知道叫「通县」,近期设为「通州区」。
我约好九爷在北运河西地铁站集合,出站向南行就是北运河步行道。
何谓北运河?我查资料得知整个京杭大运河为七段:通惠河、北运河(北京至天津段)、南运河、鲁运河、中运河、里运河、江南运河。
我们主要走大运河森林公园,其环北运河两岸,自杨坨村西之云通桥始,经古运河渡口文化广场,到大甘棠村和武窑村。也可以从河西岸的乔庄至武兴路,形成一个闭合环路。
这是东侧的运河文化广场
1 漕运码头 南行就是「玉带河大桥」,因八里庄到北运河的玉带河而冠名之,以桥塔为设计核心,使桥体产生一种破浪而出,冲天而起的视觉效果,加强了桥体整体向上的气势,更加给桥体赋予了一种锐意进取,挺拔向上的精神内涵。
晨光散去,阳气已升,枯柳依旧,扁舟轻荡,几个运河边有许多垂钓人或低头整理着钓丝,或精神灌注望着远处闪闪的波光,让我想起一首诗「垂钓绿湾春 ,春深杏花乱。潭清疑水浅 ,荷动知鱼散」。
铁路桥
接着是「运通桥」,当时我很诧异,张家湾城南门以外那座古桥也叫运通桥,又名萧太后桥,建于辽代统合年间,因萧太后主持开凿了自燕京至张家湾的运粮河,故今天亦为萧太后河。
接着就是「潞阳西桥」,造型非常简单。
漫步在北运河西岸,极目望去,百米水面,寒气蒸腾,垂柳孤影,树影婆娑,几颗疏影,倒映其中,稍停步静观水流,湖平如镜,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涌上心头,岁月流失,顿生岁月沧桑之怀。
经过「潞阳桥」,这是东六环的大桥,造型简洁。
前面北运河到此绕岛一周,留出许多湿地,前方有草棚木台,眼前蒲芦凋谢,一条洁白邀月桥横跨其上,四周格外空荡,但闻人语响,苇密不知处。
邀月桥弧度很大,模仿颐和园的玉带桥,全部用石头垒砌,桥面是双反向曲线,组成波形线桥型,配有精制白石栏板,显得格外富丽堂皇。
接着就是水泥桩的平桥,桥面为木板铺设,与周边芦苇相衬融合一体。
来到月岛观景台,这是最高点,可以鸟瞰运河,如一道碧玉色的玉带和繁忙漕运码头交相辉映。千年古运河尽在眼底,一川碧波如镜,流莺飞絮,两岸杨柳疏漏,倒影于水中,更远处,一道白色的大桥飞架两岸。
我们继续南行,发现河对岸的漕运码头,如果从南侧绕道东岸需要几个小时,于是向回走,来到北运河大桥下,看着附近没有能上桥的地方,咨询许多人,都说无法上去,失望之际,迎面走过来一位施工人员,再次咨询,他告诉我:顺着桥走,不远地方有缺口,可以爬上去。
于是沿桥墩而行,在拐弯地方,发现有一个斜坡可以上去,前面有两米高的铁栅栏,我们用力向上,翻越过去,终于来到桥面。
来到大桥,看标志才知道是「北运河大桥」。
上面有几个垂钓人员,幸好是冬天,如果夏季游船来往是很危险的。
下桥,车辆来往,路不好走,没有横穿的斑马线,只好等没有汽车时跑过去,然后顺着土坡来到大运河边,眼前有石牌楼,横匾西侧书写「通州漕运码头」东侧为「涇阳码头」,两侧楹联为「别绪乡心浩莫分,潞河风雨帝城云」,这是清初钱谦益所作。
这个石牌楼是为了拍摄电影留下的,其东朝运河,向西厕所,再里面就是石刻存放地方。
通州漕运码头贯通南北,800多年来,通州一直是漕运及仓储重地,清朝时,每年有几百万石槽粮汇集于古镇张家湾,商贾云集,漕运发达。它又是商贸货运和客运码头,从张家湾到通州的河道上漕船、皇船、驳船、官船、客船、商船,汇集于此。
这是画家仲伯游所绘当时场景,其创作水墨寻影《北京旧迹》百辑组画,描绘了晚清民初北京古都的景观,人物及历史文化缩影。
石牌楼东侧院内,有许多从通州各地收集的古代石刻,尤其明神宗外祖父李伟之家族墓神道的石像生列为通州文物保护单位。
石像生群碑文字抄录如下:「 位于通州区西海子公园内。一组原立于永乐后镇大街西口外路北处,明神宗外祖父李伟之家族墓神道石像生,有文武翁仲两对,马一对、骆驼一对,獬豸一对。“文革”间于墓地建卫生院,均被推倒散弃院中。 1990年移于西海子公园葫芦湖南畔展示。一组为明初石翁仲、石马各一对,原立于通州城西五里店村北王爷墓 处, “文革”间建农机供应站,被推倒就地掩埋,1995 年,修京通快速路又发掘而出,亦移立于西海子公园葫芦湖畔,供游观、赏鉴。体量之大与形神之妙均与明陵神道者相类似」。
石狮雕像乃明神宗皇帝的外祖父李伟的家族墓,位于通州区永乐店镇西卫生院内,列入通州区文物保护单位。
永乐镇就是明朝永乐年间因李氏家族墓是明神宗皇帝的外祖父李伟的家族墓,因而赐名永乐。
该墓坐北朝南,南北长100米,东西宽60米。墓地原建有神道碑一座、麒麟兽一个、文武翁仲各二、马、骆驼、獬豸石雕等,这些雕刻的体量与明十三陵的雕刻相同,马配雕鞍、文捧笏、武按剑,精美绝伦,是明代北京东郊较大墓葬。
李伟,嘉靖间其女入侍太子,生神宗。授锦衣卫都指挥佥事,万历初加封中军都督府都督同知,晋爵武清侯。死谥庄简,葬于京西八里庄,他一手建造了清华园。
京剧「大保国·探皇陵·二进宫」里有一个奸臣李良,此人是明神宗万历皇帝的外祖父。
真实情况是历史上万历皇帝的姥爷名叫李伟,而李良是李伟的先祖。北京通州区永乐店镇,原先有「李伟家族墓」,系李伟祖茔,当地百姓俗称李良坟。
由东向西观察
神道两侧的石刻,有獬豸、马、骆驼、文武翁仲等,其中獬豸为上古传说的神兽,似鹿非鹿、 似羊非羊,可头上确又长出了一只独角,故又俗称独角兽,獬豸象征是公平、正义。
翁仲乃秦朝一位大力士,叫做阮翁仲,传说身高一丈三尺,力大无穷、勇猛过人。秦始皇派翁仲领兵守临洮,阮翁仲晓勇善战、猛冠三军,威震住了匈奴各部大军,使匈奴不敢犯境。翁仲死后,始皇帝命人为他铸造铜像,放置在咸阳宫的司马门外。一次匈奴来犯咸阳,远远的看见了翁仲的铜像,以为翁仲还没有死,便不敢靠近咸阳。故后人就将立于宫阙庙堂或陵墓神道前的石像或铜像具称为「翁仲」。
獬豸
李氏家族墓的狮子依旧完好无缺,形象生动。
有趣的是,小狮子有生殖器,据说这是皇族的狮子特有的。
这里有三块比较珍贵的碑,其中这是「都漕运使司同知趙公#思碑颂」碑,落款为至正八年五月,乃元代,是珍贵的漕运历史记载。
这是乾隆皇帝御笔的马驹桥碧霞元君庙碑。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在马驹桥和碧霞元君庙落成之日,乾隆皇帝特意从南海子旧宫起驾,出东红门至马驹桥头,驾临参加了两项工程落成典礼。马驹桥因此名声大震,南海子东红门的知名度也大大提升。
御笔及玉玺
这是「新建通济桥记」碑,落款为万历六年,研究运河第一手资料。
双井帽,可以清楚看到用绳子勒出来的深槽。
门墩,上面是仙鹤的形象,下面是荷花,意寓一尘不染和延年益寿。
明戊将军墓碑,落款为大明万历十六年。
柱础,火焰纹理十分生动,估计用于水火相克的建筑。
这是「大明嘉庆十有八年岁次吉日」所立的石碑,正文有「观世音者入道即于此日也,予门生……」,叙述观世音菩萨成道吉日的情况。
「吉祥庵增置香火地碑志」,落款为清道光拾玖年五月。
这是「湯明府政绩碑」,落款中华民国五年八月吉日。
这是宣统元年二月的「皇清旌表烈女二姑娘之墓 孝侄王如麟敬立」碑。
许多经幢和桥梁望板等构件
经幢
嘉靖已酉春二月吉日碑
碑文模糊,只能看到「载布易名之典饬礼官而议溢已廷论之僉同特沛丝纶,……」,乃清代。
这是「薛公合葬始末记」碑,记载一个悲壮的故事,落款中华民国二十年四月吉日。
碑文「奉 大承运 皇帝制曰
表彰教子有方,官员为云霄宫阀式崇开府……家风……」,落款雍正十年十月初四日。
碑座
龙纹,十分精美,雕工精细,立体感非常强烈。
水槽
注意有孔,这是栓马缰绳用的,这个水槽给马饮水用。
旁边又有一个防木质牌楼,横匾写道「漕运码头」,历史上的通州曾是河湖荡漾、波光粼粼的景象。在清代每年要有几百万石漕粮,汇集通州的石坝或土坝,然后沿通惠河,经护城河,转运到京城仓库。
眼前的景色是电视剧《漕运码头》的外景地,再现清朝中期漕运码头的盛景,牌楼后面的绿色琉璃瓦顶的过斛厅和辘轳井房点缀以前漕运盛事。
我们第二次和驴友及文保群一起来这里,合影(2022.2.10)。
歇山顶的大殿,黄瓦镶嵌着绿瓦,黑色的门窗及立柱,斗拱部分有彩绘,前面是汉白玉雕塑的观音菩萨像,蓝天白云,十分绚丽。
东侧有古井和亭子,一棵老树在旁边,古朴。
屋檐上有4尊脊兽,分别是仙人、狮子、天马、海马,再后边是垂兽,是螭吻,龙之第九子。平生好吞,殿脊的兽头之形是其遗像。
观世音菩萨,梵文Avalokitesvara的意译,面目端庄,大慈大悲。曲右腿,盘左膝,右肘膝托,左掌下抵,半跏坐于礁岩之上。面如满月,超然脱俗,尤其是「漫腰束饰裙,赤了一双脚」,使人更感觉其慈悲可亲。
侧面观察
手指修长
脚部润滑,光鉴照人,雕工精细,十分生动。
南侧是买卖街
帆船造型
继续前行,有于成龙塑像,康熙37年(1698年),北京浑河泛滥,于成龙临危受命,治理浑河。
后来黄淮水患已经积累到极其严重地步,治河问题积重难返,工作也是困难重重,举步维艰。于成龙由于长期积劳成疾,向朝廷请病假离任治疗。康熙皇帝曾命大学士明珠,带着御医、良药到工地探视慰问他,勉励他带一切以大局为重。最后,于成龙终于鞠躬尽瘁于治水工地。康熙皇帝深感痛惜,赐谥「襄勤」。
附近是运河浮雕,遥想当年,南粮北运,摇橹响,船号起,正是流不尽的运河水,洒不完的船伕泪。
前面有「甘棠镜鉴」 雕塑,历史上有「甘棠之惠」的典故,出自《史记.燕召公世家》叙述周召公推行仁政, 经常到各地巡视、体察民情,在甘棠树下停车驻马、 听讼决狱、处理政事不扰民众,深得百姓爱戴和拥护的故事。
后世用「甘棠 」一词,指代为官者施行德政有道,甘棠树下做衙门,现场办公,黎庶心中好公仆,青史留名无独有偶,在通州也有「甘棠」一说。
《通县志》记 载:清代设乡屯,通州为34乡,其中之一就是甘棠乡,可以追溯到汉魏时期,因当地有京东古刹甘泉寺和寺内高大海棠树而得名,原甘棠乡现属潞城镇域内仍有小甘棠、大甘棠等村庄。
通州第一党支部塑像,在1926年,北京中共地下党组织在潞河中学开辟了革命工作。同年7月,在潞河中学就学的周文彬参加了中国共 产党。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在残酷的白色恐怖下,周文彬坚定地站在党和人民的一边,进一步加强革命活动。他在学校里相继发展了张树棣、康景新、张学渊、金祥镐等人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并成立了中共潞河中学党支部,这是通州建立的第一个 中国共产党支部。
风车
南边是「勤字魔方」,以鲁班锁为依托,雕刻着七十个勤字,包括二十七种字体。
劳模广场
岸边有劳动者肩负纤绳,赤脚而行,以几近匍匐的姿态的纤夫,纤夫或裸着上身,脚趾深踩入泥中,抓入河滩里。纤夫的力道,就在绷紧的脚趾间、拧起的眉头间、背上凸起的肌腱之间,暗自涌动、累积,最终爆发。这一组铜塑形象生动的再现了古时漕粮河道纤夫形象。
这是画家仲伯游所绘当时场景,其创作水墨寻影《北京旧迹》百辑组画之一。
河堤码头边的古树依旧迎接着来往的船只,它高耸河边已经数百年,树枝繁茂如盖。
继续前行,河中央有一细长条的小岛,树的倒影婆娑,晴空明媚,波光潋滟,湖边垂柳像一幅黑白的画卷展现眼前。
前面是玉带桥,桥洞特别高,主要用于水库分流,远处有一个水闸。
分流的水闸,用于浇灌
我们来到水闸地方,这里有泻洪措施,现在岸边修成公园。
这是通州北运河甘棠闸,乃华北最大钢坝闸。
我们从水闸一侧绕道来到「北运河甘棠大桥」这是两个独立的大桥,中间有陆地连接。
大桥南侧,许多地方没有维修,水量不大。
2 漷县大石桥 继续乘车来到漷县镇,居通州区东南部,在京杭大运河之滨,曾是南北漕运交通之腹地。
当年在古城墙四周围绕着一圈护城河,包括北运河、港沟河、萧太后河等。
漷县在汉代为镇,辽代升为县,元朝再升为州,明朝降为县,清朝降为镇,民国再降为村。
在辽代时,漷县区域内有若干湖沼,村西水面辽阔,被称为延芳淀。辽、金、元三代都是游牧狩猎民族,延芳淀成为京外最好的游猎地。帝后每年春季都要来延芳淀游猎。
据资料记载:明洪武十四年(1381),漷州降级称漷县,属通州辖领。正德初,京畿南部爆发刘六、刘七等农民起义,危及漕河与京师,知县郭梅主持修筑漷县土城,周仅「二里许,亦无壕堑。嘉靖二十二年(1543),巡视直隶省(今河北)监察御史阎委、通州州同陈昶主持增修,围扩至三里,加上女墙」,四面各建城门楼一座,仍为土城。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知县吕哲予以重修,四门题额,北曰「拱阙」,南曰「迎薰」,东曰「临津」,西曰「通都」。万历四年(1576),霸州兵备道道台曹当勉与知县李子擢、宋祉,相继予以修葺,外甃砖,基砌石。万历三十七年(1609)夏秋知县艾友芝予以重修。
目前,漷县仍保留了护城河遗迹、始建于光绪年间的漷县东门石桥。
顺街西行,路北有镇政府所在地
继续西行,看见一道护城河,目前仅残存东护城河和西护城河,据考证这里是古代的延芳淀湿地,《辽史·地理志》记载:「延芳淀方数百里,春时鹅鹜所聚,夏秋多菱芡。国主春猎,卫士皆衣墨绿,各持连鎚、鹰食、刺鹅锥,列水次,相去五七步。上风击鼓,惊鹅稍离水面。国主亲放海东青鹘擒之。鹅坠,恐鹘力不胜,在列者以佩锥刺鹅,急取其脑饲鹘。得头鹅者,例赏银绢」。文章描述辽后主率领后妃、文武百官以及侍卫军到此打猎时的情景。
同样明.徐昌祚《燕山丛录》也是这样描述辽国帝胄们在延芳淀射猎的盛况:「辽时每季春必来此大猎,打鼓惊天鹅飞起,纵海东青擒之,得一头鹅,左右皆呼万岁。海东青大仅如鹊,既纵,直上青冥,几不可见,俟天鹅至半空,欻自上而下以爪攫其首,天鹅惊鸣,相持殒地」。
漷县水库桥
这里曾经做过州府和县衙,自然有漷县城池和护城河。
这座新桥对面不起眼地方才是古桥,居原来漷县东门外石桥,俗称大石桥,修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位于漷县村东口外,横跨港沟河上。东西向,长44米,宽7米,是平面方孔石桥十三孔,花岗岩石所砌,两侧护以素朴石栏,其大堪称北京地区平面方孔石桥之最。
港沟河历来无桥可通,来往行人只能靠小船摆渡过河,直到清光绪年间(1897),张善人募集银两修建了架在港沟河上的东门外大石桥,乃是漷县现存古迹之一。
据说张善人是武清县瓦屋村人,在京城的饭庄当厨师,到光绪二十年夏日,回家路过漷县,遇见洪水,船翻,多人溺亡,张善人被人救起,百感交集,始募捐建桥。
自1989年5月,该桥成为通县文物保护单位,背面书写重修漷县东门桥碑记,如果仔细观察,桥新旧参半,桥面和护栏是新修建的,桥的主体还是旧物。
背后是重修郭县东门桥碑记,其文抄录如下:「京东名镇部县,汉时称霍村镇,隶泉州,后属武清,是当今北京市 已知唯一汉代村名。 村东有笥沟, 即今港沟河, 曹操北征乌桓曾用此河运粮,萧太后临朝尝以此水剥运。辽太平年间(1021-1031年)因狩猎文化需要与保障湾运而将霍村镇升置漷阴州,以在漷河之阴故名。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在以上因而升置漷州,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降称漷县,元时飞放泊, 称漷县,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省入通州。辽时延芳淀、 为帝王将相游幸场所,给郭县留下辉煌历史。 明虽降称漷县,但以域内白河即今北运河贯穿,'襟常万年昌帝业, 朝宗亿国巩皇周”, 战略地位尚高,故于正德初年(1506年)创建城池, 且屡予扩筑和修缮,成为出入京师要冲。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武清县瓦屋村张善人以东门外港沟河上无桥病涉,即募捐修建十三方孔平面带护栏石桥一座,为京畿此类桥梁之最,故名大石桥。自此来往行旅称便且盛赞倡建者美德, 1958年此河上游鲶鱼嘴处建水库,拆城中庙宇砖料砌筑桥孔蔽水, 1985年以此桥主体尚固又有历史纪年,且渐拆桥侧石栏,然不减壮观景象。 公布为通县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郭县镇被确定为全国示范小城镇,经济突飞猛进,城镇建设焕然 加强文物古迹周边环境建设,发挥其景 一新。为保护古桥和行人安全, 镇政府投资依法按其历史风貌修缮此桥,复装护栏, 观作用与教育功能, 使之与城镇建设交相辉映,再铸辉煌。 整治环境」。
我从桥南侧来到河沟,里面已经干枯,野草丛生,眼前巨大石块的桥墩,是用整齐的石砖垒砌,中间用三合土粘接,远看十分雄伟。
抬头看,每个桥墩之间搭深色的石板,这样的大桥异常坚固。
如果向里观察,发现每个桥墩之间用旧砖垒砌堵死,我很奇怪这是为什么?看见桥头几位村民休息,赶忙咨询,人家告诉我:这是1958年利用大桥修建发电站,把村里寺庙全部拆除,用寺庙的大砖堵死桥墩,蓄水发电。
离开大桥,沿村子而行,现在这座古城已经没有任何古代建筑,连寺庙因修建水电站而拆除,过去漷县八景已经荡然无存。
来到漷县西门,一座新桥横跨在护城河上,目前,漷县护城河现存东、西、南段护城河故道,各不相连,北护城河故道在文革期间已经被填平了。
漷县水闸
我们走北运河一段,看见漕运码头的牌楼及玉佛,发现明代李伟家族墓道的石像生群,沿河而行,两岸残柳依依,河面暗流涌动,寒气升腾,云雾缭绕,昔日漕船、皇船、驳船、官船、客船、商船已经荡然无存,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021年12月10日
乘车路线
「1」地铁八通线土桥站,乘通往通州森林公园1路到大运河森林公园南门站即可。
「2」乘坐公交938路、通13路、通20路、通21路、通22路到创展家居站下车后,步行300左右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