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世家大宗世系:自孟子始,至第一任宗聖奉祀官孟慶棠,孟子世家大宗系歷73代。孟子先祖由不窋起至孟捷,皆取於正史。孟墓至孟激一段,則取自《孟子與孟氏家族》一書。然而孟子以後,45代孟寧以前相承之世系,有多處與正史不符,並不足信,只作參考。
孟子先祖[編輯]
傳疑時期[編輯]
世系
稱謂
備註
世祖
黃帝
世祖
玄囂
世祖
蟜極
世祖
帝嚳高辛氏
世祖
后稷
夏至春秋時期[編輯]
此前一段世系失考
三十八世祖 不窋
三十七世祖 鞠
三十六世祖 公劉
三十五世祖 慶節
三十四世祖 皇仆
三十三世祖 差弗
三十二世祖 毀隃
三十一世祖 公非
三十世祖 高圉
二十九世祖 亞圉
二十八世祖 公叔祖類
二十七世祖 古公亶父,周太王
二十六世祖 季歷,周王季
二十五世祖 周文王
二十四世祖 周公旦
二十三世祖 魯伯禽
二十二世祖 魯煬公
二十一世祖 魯魏公
二十世祖 魯獻公
十九世祖 魯武公
十八世祖 魯懿公
十七世祖 魯孝公
十六世祖 魯惠公
十五世祖 魯桓公
十四世祖 孟慶父,共仲,魯三桓之長,初稱仲孫氏,後改稱孟孫氏、孟氏。
十三世祖 孟敖,孟穆伯
十二世祖 孟穀,孟文伯
十一世祖 孟蔑,孟獻子
十世祖 孟速,孟莊子
九世祖 孟羯,孟孝伯
八世祖 孟貜,孟僖子
七世祖 孟何忌,孟懿子
六世祖 孟彘,孟武伯
高祖父 孟捷,孟敬子
曾祖父 孟墓
祖父 孟敏
父 孟激,字公宜,元延祐3年(1316年),追封邾國公,仉氏為邾國宣獻夫人。
孟子[編輯]
孟子,孟軻,字子輿,娶田氏。
孟子後裔[編輯]
第2代 孟仲子,宋政和五年(1115年)追封新泰伯。
第3代 孟睪
第4代 孟寓
第5代 孟舒,漢時初事趙王張敖,後為雲中太守。
第6代 孟之後
第7代 孟昭,博覽經史,該貫古今,漢為博士。
第8代 孟但,善易道,漢武帝時為太子門大夫。
第9代 孟卿,事淮陽太守瑕丘蕭奮,善為《禮》、《春秋》,授后蒼、疏廣。
第10代 孟喜,字長卿,從田王孫受《易》,舉孝廉為郎,曲臺署長,病免,為丞相椽。
第11代 孟鎡
第12代 孟興,仕漢為尚書。
第13代 孟嘗,字伯周,初為會稽郡戶曹史。後策孝廉,舉茂才,拜徐令,後遷合浦太守。
第14代 孟展,字君誠。
第15代 孟戫,漢桓帝時為濟陰太守,靈帝中進太常。熹平6年,任太尉。漢光和1年,罷。
第16代 孟敏,字叔達。
第17代 孟光,字孝裕,漢靈帝末為講部吏,漢昭烈帝時為議郎,後主踐祚,為符節令、屯騎校尉、長樂少府,遷大司農,後坐事免。
第18代 孟康,字公休,魏黃初中,以於皇后郭女王有外屬,並受九親賜拜,遂轉為散騎侍郎。正始中,為弘農太守,領典農校尉。嘉平末,徙渤海太守,徵入為給事中散騎常侍,遷中書令,後轉為監,封廣陵亭侯。
第19代 孟宗,字恭武,以吳主孫皓字元宗,因易名仁。初為驃騎將軍朱據軍吏,後補為監池司馬,遷吳令。歷豫章太守,遷光祿勳、御史大夫。寶鼎3年,為司空。為24孝之一,即「哭竹生筍」事。
第20代 孟楫,晉惠帝時為廬陵太守。
第21代 孟觀,字叔時。晉惠帝即位,稍遷殿中中郎,後以為黃門侍郎。再遷積弩將軍,封上谷郡公。司馬倫篡位,署為安南將軍、監河北諸軍事,後司馬倫被推翻,斬首於洛陽,被夷三族。
第22代 孟嘉,字萬年,初辟郡廬陵從事,嘗為謝永別駕。後舉秀才,又為庾翼府功曹,再為桓溫參軍。轉從事中郎,遷長史。
第23代 孟懷玉,晉末為建武司馬,後封鄱陽縣侯,又為鎮軍參軍、下邳太守。宋義熙3年,出為寧朔將軍、西陽太守、新蔡內史,除中書侍郎、轉輔國將軍、領丹陽府兵、戍石頭。後為中軍咨議參軍,又封陽封縣男。後復為太尉咨議參軍,征虜將軍。8年,遷江州刺史,尋督江州豫州之西陽、新蔡、汝南、潁川司州之松滋六郡諸軍事、南中郎將。11年,加持節。終追贈平南將軍。
第24代 孟表,字武達,初仕南齊為馬頭太守,魏太和18年據郡降魏,除輔國將軍、南兗州刺史、領馬頭太守,賜譙縣侯。後因功封汶陽縣開國伯,遷征虜將軍、濟州刺史,為散騎常侍、光祿大夫,進號平西將軍。世宗末,降平東將軍齊州刺史。延昌4年卒,贈安東將軍、兗州刺史,諡曰恭。
第25代 孟斌,事魏孝文帝為右丞。
第26代 孟威,字能重,歷東宮齊帥、羽林監。魏永平中,自鎮遠將軍、前軍將軍、左右直長,加龍驤將軍,出使高車。還,遷城門校尉、直閣將軍、沃野鎮將。正光初,以兼散騎常侍為副使,從陸希道使迎蠕蠕主還國。復,以兼平北將軍、光祿大夫、假員外常侍為使,護送之。前後頻使遠蕃,復加撫軍將軍。普泰中,除大鴻臚,尋加驃騎大將軍、左光祿大夫。天平3年卒,贈使持節、侍中、本將軍、都督冀瀛滄三州諸軍事、司空公、冀州刺史。
第27代 孟恂
第28代 孟儒
第29代 孟景,仕隋煬帝為鷹揚郎將,宇文化及之變後,為竇建德所戮。
第30代 孟善誼,仕隋為河內通守。
第31代 孟詵,唐高宗時擢進士第,累遷鳳閣舍人。後出為台州司馬,頻遷春宮侍郎,相王召為侍讀,拜同州刺史。
第32代 孟大融
第33代 孟浩然,名浩,字浩然,號蓋山人,以字行,唐代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又稱「孟襄陽」,盛唐時期著名詩人,屬於山水田園派。孟浩然年輕時曾遊歷四方,故後人稱他孟鹿門、鹿門處士,與王維並稱為王孟。
第34代 孟雲卿,唐肅宗朝為校書郎,孟浩然長子,有二子,但都無後。
第34代 孟庭玢,孟浩然之子
第35代 孟郊,唐朝著名詩人,有詩囚之稱。
第35代 孟酆,孟郊之弟
第35代 孟郢,孟郊之弟
第35代 孟華,初仕李寶臣為府官屬,唐德宗時擢檢校兵部郎中兼侍御史,無後,以堂姪常謙為嗣。
第36代 孟常謙,浩然次子孟庭玢之孫、孟郊之子,終官至柳州司馬。
第37代 孟遵慶
第38代 孟琯
第39代 孟方立,始為澤州天井戍將,稍遷游奕使。
第40代 孟承誨,仕後晉為太府卿,天福8年嘗使契丹。
第41代 孟漢卿,一作漢瓊,仕後周,官至羽林大將軍。
第42代 孟貫
第43代 孟昶
第44代 孟公齊
第45代 孟寧,宋景祐4年,以孔道輔薦,特授鄒縣主簿,奉祀孟子,是為孟氏中興祖。
第46代 孟堅,特授徐州知州。
第47代 孟寬
第48代 孟欽
第49代 孟津
第50代 孟德義,登進士第,授魚臺縣尹,辭不受。
第51代 孟允祖
第52代 孟惟恭,字彥通。
第53代 孟之訓,字曾甫,元至正間仕為單父儒學教諭,秩滿陞莒州儒學。
第54代 孟思諒,字友道,洪武元年(1368年),詔受鄒縣主簿。
第55代 孟克仁,字信夫,以子希文授翰林院五經博士,天順三年十二月廿九日同獲追贈。
第56代 孟希文,字士煥。景泰二年(1451年),欽授為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主奉祀事。
第57代 孟元(1477—1533),字長伯,弘治三年(1490年)襲[1]。
第58代 孟公肇,希文次子亨之子,字先文,嘉靖二年(1523年),因元早逝而公綮年幼代襲。孟公綮,字橐文,嘉靖十二年(1533年)襲。
第59代 孟彥璞,字朝璽,隆慶元年(1567年)襲。
第60代 孟承光,字永觀,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三月初一日襲。天啟二年(1622年),值白蓮教之亂,不屈而死,詔贈太僕寺少卿。
第61代 孟弘略,承光長子,天啟二年(1622年),同父死節,詔贈光祿寺寺丞。孟弘譽,承光次子,字振揚,天啟三年(1623年)代襲。
第62代 孟聞玉,字龍甫,明崇禎二年(1629年)襲,無嗣,由堂弟聞璽襲。孟聞璽,弘譽子,字龍華,清順治元年(1644年)襲,未幾致仕。
第63代 孟貞仁,字靜若,順治元年(1644年)襲。順治三年(1646年),改授內翰林國史院世襲五經博士。
第64代 孟尚桂,字播馨,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襲。
第65代 孟衍泰,字懋東,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襲。
第66代 孟興銑(1718—1742),字起輝,未襲早卒。
第67代 孟毓瀚(1736—1762),字鍾北,乾隆十六年(1751年)襲,無嗣,由堂姪傳槤襲。
第68代 孟傳槤(1764—1812),字國模,興銑次弟興錞之孫、毓㶟之子,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承祧大宗,襲。
第69代 孟繼烺,字體耀,嘉慶二十年(1815年)襲。
第70代 孟廣均(1800—1869),字京華、號雨山,乙酉科拔貢,戊子科舉人,道光十二年(1832年)襲[1][2]。
第71代 孟昭銓,字伯衡,四氏學廩生,同治十三年(1874年)襲。
第72代 孟憲泗(1850—1894),字法魯,光緒年間襲[3]。
第73代 孟慶桓,字頌武,早卒未襲,無嗣,次弟慶榕亦無嗣,故由三弟慶棠襲。孟慶棠,字澤南,憲泗三子,光緒二十年(1894年)代襲五經博士,三十一年(1905年)正式承襲;民國三年(1914年)改任奉祀官,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改稱亞聖奉祀官。
第74代 孟繁驥(1909—1990),字雪生,慶棠之子,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襲任亞聖奉祀官,隨中華民國政府遷台。
第75代 孟祥協(1933—2014),繁驥長子,民國七十九年(1990年)襲亞聖奉祀官。2009年7月,中華民國政府宣布亞聖奉祀官將停止繼承。
第76代 孟令繼(1978—),繁驥次子祥肅之子,祥協之姪。
參考書目[編輯]
《三遷志》,(清)孟衍泰續修
《孟子世家譜》,(清)孟廣均主編,1824年
《重纂三遷志》,(清)孟廣均續修,1887年
《孟子與孟氏家族》,孟祥居編,2005年
參考來源[編輯]
^ 1.0 1.1 劉培桂. 《孟子林廟歷代石刻集》. 齊魯書社. 2005: 203, 438–439. ISBN 7-5333-1564-2.
^ 《宣宗成皇帝實錄》卷之二百二十四·道光十二年十月二十五日. 清實錄. 韓國教育部國史編纂委員會. 缺少或|url=為空 (幫助)
^ 孔德平 (編). 《曲阜古蹟通覽》. 齊魯書社. 2010: 268. ISBN 978-7-5010-2973-0.